close
這本書目前讀到23%,但已經有一些心得想寫下來。
- 「大人將自殺的念頭視為一種病症,但對我而言是邏輯問題:權衡過優缺點並預測未來走向之後,再決定人生是否值得眷戀」
- 想要自殺的念頭一定要被治療嗎?對於作為一位醫師的我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始終在我心中擺盪不定。有人的答案是,他想自殺是因為他有疾病,這是症狀之一,所以我們治療他的疾病,然後他就不會想要自殺了。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確實該這樣看待病人,以醫師的角度出發,然後帶給病人最好的利益,但,對病人來說,真的是最好的利益嗎?從作者經歷的童年來看,選擇自殺對我來說是很合理的選擇,一個對於家庭極度失望、對於社會對待他的方式感到無力反抗的女孩,在他思考過很多次以後,選擇他喜歡的方式完成他的人生,我完全能夠理解。就我個人而言,我同意且支持他的選擇。(但在精神科病房裡最好還是不要對病人和其他醫療團隊成員透露這樣的想法,因為會帶給大家很多困擾XD)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讓所有人都活著?好像自殺是永遠不可以被承認的事情?也許可以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因為自殺會破壞大部分人類辛苦建立的美好社會(大部分人所認同的),因為想要自殺的人是少數,所以其他人擁有相對應的優勢可以決定他們的人生吧!
- 看到這裡,我對於作者所述敘的事情開始產生懷疑,懷疑他所說的是真是假?XD
- 因為內容幾乎是作者小時候所受到的悲慘遭遇,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出發,在臨床訓練過的我,已經知道不能從單一角度看待一件事情,很多時候病人說的是那樣,家屬說的是那樣,我應該相信誰?在閱讀的過程中,讓我懷疑「作者真的沒有生病嗎」的原因是,一個真的沒有生病的人會被這麼多醫師確立同一個診斷嗎?被開了這麼多藥嗎?文章中多呈現作者抱怨媽媽製造他生病的症狀,而自己一概否認,對我來說,實在是難以想像這樣子的事情在真實世界發生。
- 不過書籍前面的推薦序以及網路上的一些資料似乎都同意作者的說法,就讓我繼續看下去吧~
- 另外,我也想討論臨床上診斷精神科疾病的過程,似乎很多時候一個人被帶到醫療場所,尤其是精神科,醫療人員傾向於傾聽家屬描述的狀況,而不是相信個案所說的話,這樣的場景有時讓我對於現今台灣的精神醫療環境感到失望。個案的人權呢?我始終不覺得一群佔有優勢的人可以隨便決定別人的人生。雖說精神醫學相較於五十年前進步許多,但是在臨床上看到一些醫療人員的態度與想法時,想想自己如果是精神病患,還真的不希望遇到這些醫療人員呢!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